close

自從2000年以降,我國的高等教育從菁英制走向普及,大學以及大學生的數量快速成長,在2012年的今天,88%是今年的大學錄取率,已經是近六年來最低的標準,甚至出現過7分上大學的離譜情形。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的研究成果和所訓練的人才,是創造國家財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兩大關鍵。大學以及大學生的實力,間接決定了國家的實力。

 

 

十多年之間,台灣的大學盲目膨脹、學生素質下降、大學教育與產業脫軌,這些都是事實,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危機。大學要如何提供好的教育品質,差異化競爭?大學生要怎麼有效學習,培養自己的實力?這些都亟待我們釐清。

 

天下雜誌在二○○九年針對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在學學生所做的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超過四成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有百分之 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社會應該要感到憂心了,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 這種極度的悲觀在學理上稱為「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這個實驗是讓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後來把這兩隻狗換到新環境 中,並且換上全新的籠子,但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失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逃到籠子的另一邊去以避免電擊。但是過去那 隻沒有主控權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掙扎都不會了。如果生命沒有方向,當然不知 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感到迷惘、痛苦甚至放棄人生。

 

另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 作與主修幾乎無關。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有何目的?為了逃避嚴峻的職場競爭,豈不是在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盲目地延長就學的時間,也讓許多年輕的競爭力都消耗在學校裡,這對國家有何益處。

 

務實, 我們的學生應該學會看見自己和國家現在的景況,有方向且有計畫地充實自己,而我們的教育政策要做踏實,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而漫無目的地廣設大 學,而是有策略性地栽培一些具有特色的大學教育,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廣度。教育不該只關注在教室中的課程,而是讓年輕人從生活中實做,以了解人生的真 諦。學歷不是成功人生的必需品,但一個好的生命態度,是。

 

 資料來源:全方位人才培訓營ATC  YANG青年人才培育學院

arrow
arrow

    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